《中国民族》杂志以“江苏担当”助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专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党组书记马连美,并刊发了通州区在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相关工作经验。题为《紫琅同心 榴香万里》,全文如下:
红石榴就业行动 :一条丝、一匹布交织浓浓山海情
万里无云的码头边,矗立着几十座宽敞明亮的厂房。隆隆作响的车间里,运转班的技术员张赵芬正在认真操作精密生产仪器。这位云南彝族姑娘来到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 3 年多,从一个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技术员,如今月薪 9000多元。说起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张赵芬显得格外开心。
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通州区开沙岛,是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如今,在公司在职员工1.3万人中,来自甘肃、青海、新疆等 25个省区的少数民族员工有 1537 人,包括 34 个民族。“这些员工吃苦耐劳、勤俭朴实,他们已经成为助力恒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薄惠菲感叹道。自 2021 年江苏省启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暨红石榴就业行动”后,公司先后多次赴民族地区招聘,现场累计招聘 2800 多名各族群众到企业就业。
来了就想留,他乡亦故乡。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成家立业,公司对员工的关怀无微不至。为每个员工提供设施齐全的宿舍,配备宿管员提供周到的服务。生活区内,超市、健身房、理发店、电信营业厅等应有尽有。今年 9 月,恒力集团援建的五接学校即将建成使用,各族员工子女即将实现在“厂门口”接受教育的愿望。
此外,公司还充分发挥企业民族工作委员会沟通交流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及岗位技能提升比赛,精心打造“红石榴同心林”“山海情·同心书屋”等休闲阅读场所 6 处,搭建起各族员工增进情谊的桥梁。“我和我的丈夫,大学相识,在恒科公司共同奋斗、如今已经在通州落户。在恒科,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我在这里工作,幸福感很强。”公司人事部副经理、土家族同胞覃宇勤说。2022 年,她还担任了通州区政协委员、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
多渠道推“进”,让西部各族群众能“进得来”;多形式保“留”,让西部各族群众能“留得下”;多平台促“融”,让西部各族群众能“融得和”;多方面交“好”,让西部各族群众能“过得好”。近两年来,南通市锚定“红石榴就业行动”,积极吸纳以民族八省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各族群众来通就业、创业。
与恒科新材料一样,总部设在南通的江苏综艺集团同样积极投身“红石榴就业行动”,成为新时代东西协作的典范。“我和我的妻子相识在兰干乡、创业在综艺集团、落户在于田,在这里,人人都有舞台、奋斗必有精彩。”驻企干部吴卫东说。他的妻子是维吾尔族姑娘努尔尼沙汗·买吐地,如今已晋升为公司的人事部经理。2021 年 2 月,公司为他们和其他 2 对夫妻员工举办了集体婚礼。目前,该企业吸纳各族员工 643 人,是于田县兰干乡群众主要就业企业。公司通过“以老带新、手把手教”的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本地员工从一开始的穿针引线都不会,到现在可以独立缝制加工服装,成为于田县第一批产业工人。他们人均月工资超过 2000 元,生产技能突飞猛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部分员工还买了小汽车,在城市里住进了商品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请进来、走出去,不管是在南通,还是在遥远的南疆,“红石榴就业行动”如同一条丝线串联起的浓浓山海情,汇聚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必将持续推进南通市各族群众在互嵌式发展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勇毅前行。
1+1+3”民族团结进步联盟 :互嵌式发展的创新品牌
45 岁的吴扬宝是湖南张家界人,2012 年来到雄邦压铸(南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邦压铸”)任职设备维修工程师,妻子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如今两个人的年薪加起来超过 20 万元。这些年来,孩子上学、办理暂住证、社保卡异地看病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公司都会通过“1+1+3”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单位——三姓街村社区居民委员帮助他们办理。“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在南通工作、生活既舒适又便利,现在我们一家决定留在南通,靠自己的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吴扬宝的话,代表了与他一样在这里扎根的各民族“新南通人”的真切感受。“雄邦压铸”是南通市通州区一家专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上市公司,现有员工 1250 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 300 多人。2021 年,通州区委统战部(民宗局)走访调研该公司时,发现这里的少数民族员工发生了从以往单一、短期型务工向全家定居、固定型就业的重大转变。针对这一情况,区委统战部(民宗局)结合该企业现实情况和附近狮子桥、三姓街村、华山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的条件,以及张謇学校保障接纳少数民族子女入学的能力,组建了“1+1+3”民族团结进步联盟。
走进狮子桥社区居委会,“雄邦压铸”的员工马舍巴尼正在社区协商议事工作室开展规范停车协调工作。作为社区居民,他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主动为街坊邻里解决问题。据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新钟介绍,自从社区加入“1+1+3”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后,更加着力为辖区少数民族居民建立专门台账,做好网格化服务管理。
近年来,狮子桥、三姓街村、华山社区三家社区共保障“雄邦压铸”62 户家庭 248 人的居住生活。社区创新建立“三了解 + 三结对 + 三入户”民族工作机制,通过“征集意见 + 专项研讨”的方式征询意见,开展同心教育、童心筑梦、援法议事、就业帮扶等 4 大模块系列活动。
11 岁的马金兰,是张謇学校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来自新疆。她的父亲在“雄邦压铸”工作,一家人居住在狮子桥社区。从小爱好唱歌跳舞的她加入了学校舞蹈社团,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
“老师们非常关心爱护我们。我交到了各民族的好朋友,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我爱我的学校,爱我的老师和同学,爱南通这座美丽的城市。”马金兰的话代表了同学们的心声。
近 年 来,张 謇 学 校 共 保 障“ 雄 邦 压 铸 ”52 名少数民族员工子女入学,定期开展“状元及第好读书”“实业救国强科技”“丹青雅乐爱体艺”“勤逊传承学礼仪”四大沉浸式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立志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1+3”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只是南通市大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通市充分考虑来通创业就业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统筹城乡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以少数民族员工较多的企业为依托,以就近学校、社区为支撑,组建民族团结进步联盟,从起居饮食、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提供多元化服务,解决其生产生活后顾之忧,逐步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真正“融入南通”。“红石榴家园”暖人心,“红石榴就业”留人心,“民族团结进步联盟”稳人心......南通市从就业、入学、安居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尤其是利用好产业优势、创建好社区环境、运用好教育资源,结合市场和市情形成了别具新意和特色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模式。江涛拍岸,海风拂面,江与海于此交汇。千百年来,浩浩汤汤的长江见证了这片土地多元共生、南北互融的漫长历程。南通,正在描绘出新时代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