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启东市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持续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向纵深拓展。
一、营造浓厚氛围,以“小校园”承载“大文化”。发挥文化长廊、黑板报的育人功能,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特色,潜移默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党建、团建、少先队活动开展国情、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延展民族团结教育路径。结合学科教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入主题班会、思政课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2021年以来,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获评江苏省“红石榴家园”,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启东市善成小学先后获评南通市“红石榴家园”。
二、构建长效机制,以“小协同”激发“大活力”。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建、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融合,召开民族工作研究推进会,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打造“同心共育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品牌,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启动仪式,编印《启东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务清单,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注重实践育人,以“小活动”促进“大融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举办全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中小学石榴籽讲民族团结故事比赛、风采展示活动等,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建立交流平台,加强与青海同仁、西藏、新疆、广西等地学校结对联谊,与广西开展“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手拉手”两地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同新疆伊犁伊宁县定点学校开展“苏伊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等,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四、聚焦帮扶协作,以“小交流”推动“大团结”。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师生联系制度,建立各族学生成长档案,坚持定期走访学生家庭,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着力解决各族学生“急难愁盼”,保障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引进民族地区杰出教育人才,累计邀请民族地区教师200余人次来启观摩学习。建立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组,2018年以来先后选派优秀教师10余人赴民族地区支教,创新支教形式、提升支教质量,让民族团结之花绽开在支教路上。